突出“五个强化” 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安化县农业和粮食局
安化位于湖南中部,辖23个乡镇,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是集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先后获得“中国黑茶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誉,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突出“五个强化”,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创建工作责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的领导,2016年,我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农业、公安、市监、环保、发改、财政、畜牧、商务、教育等9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化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统筹和协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粮局,从畜牧、市监等部门抽调4人综合办公;每年以县政府的文件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级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强责任落实。县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绩效考核的范畴,个性化考核指标分值占10%以上;县乡政府、政府与部门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同时,要求在乡镇和县直各责任单位内部明确分管领导、责任股站和责任人;在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大力推行质量安全承诺,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强督查督办力度。为加大工作推进、落实力度,县政府督查室每个季度对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下发通报。今年已督查两次。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3年以来,县政府分别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共15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县财政又安排创建专项资金730万元,主要用于基层监管体系设施条件建设、宣传培训、追溯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三品一标”生产、日常监管、检测执法等,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创建工作氛围
县财政投入资金80余万元,广泛宣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一是在S308沿线、县中心城区主要路口等重要地段安装8块大型户外宣传广告;二是在县城100台出租车车顶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创建宣传;三是制作了2.5万平方米的宣传墙报及各种制度、公示牌,并编印了1.5万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发放至各乡镇、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四是在黑茶产业科技信息平台上开设了“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专栏;五是建立“安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微信公众号,目前滚动发布信息356条;六是创办并印发《安化创建》简报8期,分别报送省、市、县、乡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各类网站、报刊发稿件30余篇;七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今年共组织集中培训15余期、1000余人次,对纳入监管台账的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
三、强化体系建设,整合创建工作资源
按照“一体两翼”综合监管体系的建设总体要求,狠抓监管、检测、执法机构建设和资源整合。一是狠抓监管体系建设。县、乡两级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整合县级农业、畜牧水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资源,将县畜牧水产局质量安全监管职能、职责、人员、编制全部划入县农业和粮食局,实现种养业监管同步,在全县种植业、养殖业全面推进创建工作。乡镇监管站在2016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做到了“三统一配”,即统一场地,统一装修,统一“安化监管”LOGO,配置全新的农残速测仪器设备。全县共配备县级监管员6名、乡镇监管员92名,村级监督员345名。同时,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示范村、追溯体系建设示范点的显要位置,设置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信息公开栏,统一标识“安化监管”LOGO,全面提升安化安全农业形象。二是狠抓检测体系建设。在完成国家投资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于2016年底通过“双认证”;同时,全县23个乡镇监管站均建立了农残速测室,配备了速测设备;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大型超市农残速测室建设,在湖南白沙溪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云上茶业有限公司、安化县八角茶业有限公司等大型茶业加工企业建设了档次较高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狠抓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整合农业、农机、畜牧、粮食等部门的执法力量,成立副科级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执法人员21名,执法装备设施能够基本满足农业行政执法需要。
四、强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创建工作效益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按照“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思路,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区建设。现已制定《安化黑茶通用技术条件》等13个安化黑茶省级地方标准和《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等3种紧压茶国家标准,制修订农业生产技术规程106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98个、20.4万亩,标准化养殖场385个、62万头;建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为加大认证工作力度,提高企业认证工作积极性,县政府专门出台农产品认证监管和补贴奖励政策,县财政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每年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3万元奖励。截止目前,我县“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共63个,“三品”面积占比94.5%;被农业部授牌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红薯)” 1个,面积达10万亩。三是积极培育农业品牌。通过项目扶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大区域品牌整合推介力度,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出“安化黑茶”、“安化柑橘”、“安化中药材”等一大批优质品牌。去年,安化黑茶被评为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品牌。
五、强化监管执法,获得创建工作认同
一是抓农业投入品监管。在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安全用药指导服务。全面铺开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扎实推进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坚决打击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先后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5次,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50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500人次,整治重点区域25个,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120家次,农资经营门店210个580家次,查处问题28起,移送司法机关3起。受理举报案件1起。二是抓农产品检验检测。每年根据省、市农委工作要求,科学制订监测计划,扎实开展监督检测;同时,加大节假日、人大政协两会、高中考等重大活动期间的日常监测力度,确保节假日平安和重大活动有序进行。省农委2016年对我县蔬菜、水果、茶叶、花生各开展了1次例行监测,共抽检样品65批次,农药残留合格率均为100%;市农委分别对我县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开展了4次例行监测,共抽检农产品225批次,农残合格率均为100%。设立县级监测点156个,对生产基地、超市和农贸市场每周开展2次抽检, 7-9月份在用药高峰期间每天对农产品基地、市场等进行例行抽样。今年共抽检样品67000余批次,合格率达99.5%。三是抓追溯体系建设。今年6月,投资185万元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建设,将辖区内15家农产品种养基地、12家农兽药店、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县、乡(镇)监管、检测、执法情况纳入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药经营使用全程追溯。四是抓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作为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县农粮局与市监局密切沟通配合,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确定合格证管理试点范围,将25家茶叶企业、7个蔬菜基地、4个水果生产基地、4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纳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对象,湘资市场、南区农贸市场2家经营企业和3家超市作为试点经营单位,目前已出具产品合格证4万余张,出具合格证明在生产企业内部逐步成为自觉行为,广大消费者认可度明显增强。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抓手,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落实责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安化打造成“四个样板区”。一是标准化生产样板区,实现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做到生产记录和休药期制度全面落实。二是全程监管的样板区,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可追溯。三是监管体系建设的样板区,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覆盖,做到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四是社会共治的样板区,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做到全社会共治共管。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适应监管新常态,坚持不懈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